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公司简介 | 企业文化 | 联系我们 | 进入店铺
友情链接: 鸿蒙行业云 太谷购物商城 太谷区域门户网 太谷鸿云商城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太谷鸿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入云端|商务端|祥云端|网游端
天宇云官方公众微信
鸿蒙通APP下载二维码
太谷鸿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公司简介
太谷鸿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2015年成立的创业型公司,是一家新型的从事云计算网络应用的互联网公司。也是首个云平台在太谷地区唯一的市场服务商和技术合作提供商。公司坐落于晋商文化故里太谷县。
北京鸿蒙网科技有限公司为公司提供云计算、云平台支撑,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为公司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二、公司主要业务
1、在晋中乃至全省推广“全球首个云计算应用网络平台”
2、搭建农资O2O服务平台(建设1000家线上农资旗舰店)
依托山西省科协、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资商会在全省建立的1000家“科普惠农中国乡村e站·农资旗舰店”,为每个线下旗舰店搭建“农资+互联网”O2O线上服务平台。
3、为各县各乡镇,各村庄提供了通往互联网的信息高速公路,通过村村通、乡乡通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双电工程,在公开政务的同时真正实现农村电子商务。
三、“云计算应用网络平台”的优势
网络优势、计算优势、数据优势、区域优势、行业优势、价格优势、技术优势等等
三项国家级专利技术
A.无限分层信息遗传技术(发明专利:201010264673.X)
B.海量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
C.搜索引擎目标核心优化技术
四、线上农资旗舰店的优势
1、提供综合性服务
为广大农户提供专家在线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服务
为山西省农资商会厂家会员提供产品展示、宣传等服务
区域性名优特农副产品展销
2、区域性网上销售,农资直供,价格最低
线下线上互为补充,依托线下农资旗舰店,解决“互联网+农资”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通过线上旗舰店,丰富购买方式,降低购买成本。
3、一袋一码质量追溯,保障产品质量
开发微信、APP等移动端,做到袋袋有码,袋袋扫码
4、区域性农业大数据,测土配肥,精准施肥
基于空间地理信息等技术,开发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统及APP,实现不同地块土壤肥力数据查询、施肥配方生成和精准施肥指导。
首个云平台项目简介
首个云平台是北京鸿蒙网科技有限公司的核心项目。该项目由基础设施、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共同组成,运用虚拟化技术,按照行政区域划和行业划分方式形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云中云”体系,将所有资源化作一个个可以应用的云朵,为用户(服务商、运营商、商户、网民)提供尽情享受的云服务。
首个云平台依道而生,衍生万物,把用户、行业、区域从小到大汇聚,如同涓涓溪流成江河,百川归海而为云,完全道法自然),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术的文明成果,是构建虚拟世界的示范工程,打开数亿网民自由平等之门,进入财富分享乐于生活的理想境界。
首个云平台的云服务模式:每个用户拥有自己的智能终端(拥有云终端就是拥有话语权),云终端无缝对接云平台,以即时充值付费的方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服务。
首个云平台采用一键登云对各类型用户提供入口,给不同用户授权使用云平台资源,按需提供的开关式简单应用,像用水用电一样便捷高效、廉价安全,大小网站是云中的元素,是用户的服务窗口,整体做到多快好省。目前,有区域云资讯等信息服务、行业云生产生活服务、鸿云商城购物服务、蝴蝶云广告服务等应用项目推广中。
首个云平台以“三创”理念为宗旨,以文化的深刻内涵去演绎多维空间的设计模式,洞察隐形空间丰富的世界,这是基本的创建思想,对实现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各类商业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首个云平台拥有“无限分层信息遗传、海量数据管理、引擎目标优化等”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创新价值,解决信息孤岛互联网难题,实现城乡信息平衡,共享互联互通的成果。
首个云平台拥有“渠道、复制、集群”三种力量,形成强大的引擎推动着技术的进步和引发市场的变化产生新的需求,共享平台成果,重塑行业生态(服务商、运营商全面布局),分享新经济对“有才无财”之人创业,对企业转型升级均是绝佳选择。
首个云平台走中国式云计算之路,“五好”云平台以文化去教化,以教化去融合,是东西方文明的结晶,其设计理念代表着云时代的价值观,尤其是对乡村(社区)的云服务模式是物联网万物互联的伟大实践。
不久前,《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在广东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
(2013-2020年)》中,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通信网络等新兴信息技术及应用也同样被视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一时间新兴信息产业的
发展风起“云”涌。
事实上,广东云计算领域早有布局,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云计算产业集群悄然成型。今年6月,由中科院云计算
中心作为主要承建方的东莞教育云平台正式试运行,只需一台电脑,东莞数万名教师、上百万学生和家长就可以轻松通过网络查询课程信息、召开远程会议,山区的
孩子们更可以通过同步课堂和城区的孩子们一样接受名师的指导……这种创新性教育服务的背后,正是东莞云计算技术自主创新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晚了就追不上对手了
当时云计算在国内还没有被行业所接受,季统凯到广东省申报项目时,几乎没有专家能听得懂,项目评审自然得到的也是最低分
2008年11月,中科院下属的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以下简称广电院,云计算中心的前身)与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签约,投资2亿元建立起了全国首
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平台。对此,当时刚刚接任广电院院长的季统凯感慨良多,2005年成立的广电院是中科院和东莞市政府推行院地合作的成果,结合
当时东莞以制造业为主的现实,广电院最初的研究方向锁定在了工业制造机器人和射频识别(又称电子标签)两个方面。
但2008
年初,季统凯看到的一篇有关“云计算”的文章让其后广电院的发展方向出现了180度的调整。季统凯回忆道,当时在地球的另一端,“云计算”领域已是千帆竞
发、百舸争流,亚马逊、Google、IBM、微软先后投入巨资,抢占“云计算”市场,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看清了再做,就没有机会了。于是广电院就此成
为了东莞云计算产业推进的急先锋。
事实上,当时云计算在国内还没有被行业所接受,季统凯到广东省申报项目时,几乎没有专家能听得懂,项目评审自然得到的也是最低分。但季统凯有着自己的坚持,在他看来,“云计算的市场年年在递增,这说明‘云计算’的美好时代已经到来,晚了,我们就追不上对手了。”
因为这种坚持,2009年4月,季统凯所带领的40多人团队终于获得了时任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的肯定和支持,继而得到了了东莞市政府的资助,从而正式掀
开了东莞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序幕。2011年底,双方在北京正式签订了成立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的协议。根据协议,东莞市在松山湖科技产
业园区提供了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办公用房,规划了中心建设用地56.25亩,用于建设云计算产业园区,十二五期间,从经费上给予云计算中心必要的发展
资助。2012年3月31日,东莞成功获批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东莞云计算应用产业)基地,成为继2010年拿下物联网产业及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两大
基地后,全省首个以“云计算”为主题的应用产业基地。
“过去,中科院和地方合作大部分是一个所一个项目的单干,但在云计算中
心,中科院汇聚了多个研究所的资源,集中了几乎所有相关的专家资源,准备集中力量干大事。”据季统凯将介绍,目前在东莞松山湖,中科院已经集结起了计算
所、电子所、声学所、遥感所、自动化所、软件所、网络中心、广东省自动化所等八家云计算相关研究院所的高端人才队伍。云计算中兴成立一年多来,已经推出了
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Cloud云操作系统为代表的云计算平台和上百个云应用,服务企业3300多家,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90亿元,间接经济效益
56.68亿元。
不能把技术放在实验室
云计算育成中心的全面建成,将有可能在未来3年内带动云计算服务行业产生超过500亿年产值
技术研发固然重要,但应用推动产业化也同样备受重视,因为转型升级不能把技术放在实验室里,只有通过推动信息化技术转变成为应用成果,进而产业化,才能
真正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东莞转型升级的需求强大,信息化发展的空间也同样巨大,但不少中小企业主对于信息化技术缺乏足够的了解,对于云计算应用
的效果心存疑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东莞云计算的发展造成了障碍。
东莞市政府设立了每年20亿元的“科技东莞”工程及产业转
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支持以服务导向、应用为先的“东莞模式”云计算产业发展,并给予财政补贴鼓励企业尝试采用信息化技术改造和服务。东莞政府自身在应用
云计算技术搭建电子政务、电子教育平台。2012年3月,东莞电子“政务云”的两个管理中心开始在试运行,共投入6万亿次计算能力。
在东莞推进云应用产业化的过程中,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同样扮演了核心角色。目前,东莞近半的云计算服务与其相关,其与虎门港合作的港口物流项目、广电传媒
集团的数字媒体项目都是云计算领域的大型项目,它也承担了电子政务办、教育局等部门的云应用平台建设,以及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信息化服务的“行业云”建
设。而根据规划,云计算育成中心的全面建成,将有可能在未来3年内带动云计算服务行业产生超过500亿年产值。
也要保持理性心态
云计算中心要做的是就是利用目前的窗口期提前卡位,借助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快速形成核心价值,并推动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城市相关的应用创新
除了本身的产业化能力之外,云计算育成中心在过去一年多的发展中,相关的引领作用、聚集和辐射效应也开始呈现,未来5年,松山湖还有望孵化并引进云计算企业100家以上,并设立云计算研究机构,服务企业1万家以上。
即使如此,目前国内云计算市场白热化的竞争仍然让季统凯不敢大意。“严格来说,目前国内云计算发展还处在技术储备和概念推广的阶段,大规模产业化还需要
假以时日。”季统凯表示,面对这种情况,政府不仅应该投入更大的资源扶持自主创新,也要保持理性心态,不能过于“急功近利”,并且还要在法律、法规上对知
识产权给予更多保护,营造更健康的产业份额。
“虽然现在还有些人对云计算不看好,但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云计算肯定是会迎来大
爆发的,云计算中心要做的就是利用目前的窗口期提前卡位,借助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快速形成核心价值,并推动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城市相关的应用创新。”
季统凯称,云计算中心已经确定了下一步的发展目标,那就是到2015年在东莞实现200亿元的产业拉动,并在全国带动超过1000亿元的云计算产业集群。